昨天看到有個叫德國遊學的網友在網上吐槽:大年初一,朋友帶著孩子來拜年,我把一個紅包放到這孩子的手裏,孩子捏捏紅包,一臉茫然,然後低頭不語,朋友看到了,問孩子:“得到了紅包應該怎麼對叔叔説呀?” 孩子抬起頭,説:“就他給的壓歲錢最少!!”(內有200歐元)
其實紅包裏錢的多少被比較和糾結的經歷不是某些人的個例。很多成年人都有要不要給和給多少錢的紅包才合適的糾結,孩子也會用紅包裏錢的多少來衡量別人的關愛。中國上千年的傳統節日唯一變本加厲的紅包文化衍生了很多負面的影響,是應該到了檢討改進的時候了。
紅包文化,舍去眾人皆知的以節日紅包進行賄賂和感情投資的不説。至少還有以下不好的影響:
親友間互送紅包每年都讓成年人糾結:給對方的小孩送多少錢的紅包合適?因為春節紅包贈送不僅僅是單項的,你送紅包給親友的孩子,親友也同時送紅包給自己的孩子。此時紅包的效用已經不單單是表達成年人對孩子愛意的工具,而是演變成紅包旅行和紅包大小及贈收平衡的糾結
數額越來越多的紅包,也讓家長自己糾結:孩子收到的紅包讓孩子如何支配?很多紅包都是指明送給那個孩子的,而且孩子一開始就認為紅包的錢就是自己的錢,要麼自己直接放起來隨時支用,即便讓父母代管,錢數也記得特清,會在關鍵時候動用自己的壓歲錢、紅包購買一些自己喜歡但並非特別需要的東西。在紅包面前,家長沒有了理直氣壯的干涉的理由。
數額不菲的紅包也讓孩子理財和成長受到很大的影響。當感恩被薰染得可用金錢來衡量時,孩子是最易受到影響的群體。他們不但懵懂中將愛換算成紅包的大小多少,也在小夥伴之間用紅包多少來作為炫耀的一部分。春節收到的親朋好友數量不菲的紅包,讓孩子在花錢理財方面有了更多放縱的資本,讓他們沒有任何錢和勞動有關的意識和概念。
華人流傳多年的紅包文化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必須加以改變、也能夠改變。關鍵是如何改變,既不影響傳統節日的特色,又能讓負面作用減少。
紅包文化能否改變和怎麼改變最關鍵的是要弄清紅包在節日裏扮演的角色。紅包其實和壓歲錢是不同的。只有父母頭天晚上,放在枕頭下麵的錢,才可稱之為壓歲錢。壓歲錢作為紅包的最基礎部分,有為孩子壓歲祝賀其又長一歲,辟邪祝賀的傳統意味。在古代在孩子枕頭下,再富裕的人家放置幾個銅板足已。而親友,包括祖父母給的錢,都應該稱為紅包,而紅包沒有壓歲錢的效用,純粹是節日對孩子的祝福、關愛之意。是父母壓歲錢的衍生品。這些傳統既然是人開啟的,自然也是能改變的。
西方和華人類似的最隆重的節日耶誕節,家長和親友僅僅給孩子贈送精心購買的禮品。這種購買禮品,將對孩子的愛心分解為仔細觀察和留心孩子最大的希望和願望,需要對孩子更瞭解,選購禮物比簡單將錢給孩子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心思。所以他們對孩子錶達的愛一點也不比直接給孩子少。就像父母夫妻過生日,你給他很多錢,告訴他們,你愛買什麼就買什麼去吧。還不如親自送他們最想要的禮物、陪他們一起度過來得更有愛心和能夠讓他們開心一樣。尤其是避免了孩子以紅包的錢屬於自己而亂花錢的毛病。而且西方人將給孩子的禮物,放在長筒襪或聖誕樹下,第二天一早才可打開,增加了孩子的希冀和浪漫。等等很多好的方式、形式都可以拿來借鑒使用。
改變的方式方法,就是壓歲錢只有父母可以頭天晚上給,數量不宜過多,各個華人社會能夠使用不能流通的特製的壓歲錢紀念幣更好。其他任何人僅僅可以給孩子贈送禮物不可以送錢,父母除了給孩子數量很少的壓歲錢之外,也可以頭天晚上準備好讓孩子不知道的禮物。
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華人改進紅包文化似乎會經過很長的時間。中國大陸有很強勢的文明委、可以通過學校媒體宣導推行等。只要願意,很快就可推行得開。但要真正形成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除了包括適合孩子的節日歌曲,還需要幾代人的堅持推行形成積澱。
在紅包文化的異化沒有完全導正之前,應該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和花錢。尤其是讓通過紅包讓孩子擁有零花錢的狀況,逐漸過渡到,幫著做家務和社區服務來掙自己的零花錢。讓孩子養成好的理念和習慣,才是對孩子真正的關愛。
中國很多傳統節日傳統味道在逐漸變淡,華人特別是一些年輕人越來越熱衷過西方節日。出現這種趨勢不是因為中國的節日不夠回歸傳統,而是在尊重傳統的同時,沒有將這些節日與時俱進,賦予更多喜聞樂見的具有強烈時代感的文化娛樂元素。任何傳統在剛開始的時候都並非傳統。紅包文化形成改進共識和被成功改進之後,若干年後,也是一種傳統。筆者對未來春節的希冀就是紅包無錢,裏面只有濃濃的祝福、細緻的關愛、浪漫的表現。
紅包文化,舍去眾人皆知的以節日紅包進行賄賂和感情投資的不説。至少還有以下不好的影響:
親友間互送紅包每年都讓成年人糾結:給對方的小孩送多少錢的紅包合適?因為春節紅包贈送不僅僅是單項的,你送紅包給親友的孩子,親友也同時送紅包給自己的孩子。此時紅包的效用已經不單單是表達成年人對孩子愛意的工具,而是演變成紅包旅行和紅包大小及贈收平衡的糾結
數額越來越多的紅包,也讓家長自己糾結:孩子收到的紅包讓孩子如何支配?很多紅包都是指明送給那個孩子的,而且孩子一開始就認為紅包的錢就是自己的錢,要麼自己直接放起來隨時支用,即便讓父母代管,錢數也記得特清,會在關鍵時候動用自己的壓歲錢、紅包購買一些自己喜歡但並非特別需要的東西。在紅包面前,家長沒有了理直氣壯的干涉的理由。
數額不菲的紅包也讓孩子理財和成長受到很大的影響。當感恩被薰染得可用金錢來衡量時,孩子是最易受到影響的群體。他們不但懵懂中將愛換算成紅包的大小多少,也在小夥伴之間用紅包多少來作為炫耀的一部分。春節收到的親朋好友數量不菲的紅包,讓孩子在花錢理財方面有了更多放縱的資本,讓他們沒有任何錢和勞動有關的意識和概念。
華人流傳多年的紅包文化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必須加以改變、也能夠改變。關鍵是如何改變,既不影響傳統節日的特色,又能讓負面作用減少。
紅包文化能否改變和怎麼改變最關鍵的是要弄清紅包在節日裏扮演的角色。紅包其實和壓歲錢是不同的。只有父母頭天晚上,放在枕頭下麵的錢,才可稱之為壓歲錢。壓歲錢作為紅包的最基礎部分,有為孩子壓歲祝賀其又長一歲,辟邪祝賀的傳統意味。在古代在孩子枕頭下,再富裕的人家放置幾個銅板足已。而親友,包括祖父母給的錢,都應該稱為紅包,而紅包沒有壓歲錢的效用,純粹是節日對孩子的祝福、關愛之意。是父母壓歲錢的衍生品。這些傳統既然是人開啟的,自然也是能改變的。
西方和華人類似的最隆重的節日耶誕節,家長和親友僅僅給孩子贈送精心購買的禮品。這種購買禮品,將對孩子的愛心分解為仔細觀察和留心孩子最大的希望和願望,需要對孩子更瞭解,選購禮物比簡單將錢給孩子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心思。所以他們對孩子錶達的愛一點也不比直接給孩子少。就像父母夫妻過生日,你給他很多錢,告訴他們,你愛買什麼就買什麼去吧。還不如親自送他們最想要的禮物、陪他們一起度過來得更有愛心和能夠讓他們開心一樣。尤其是避免了孩子以紅包的錢屬於自己而亂花錢的毛病。而且西方人將給孩子的禮物,放在長筒襪或聖誕樹下,第二天一早才可打開,增加了孩子的希冀和浪漫。等等很多好的方式、形式都可以拿來借鑒使用。
改變的方式方法,就是壓歲錢只有父母可以頭天晚上給,數量不宜過多,各個華人社會能夠使用不能流通的特製的壓歲錢紀念幣更好。其他任何人僅僅可以給孩子贈送禮物不可以送錢,父母除了給孩子數量很少的壓歲錢之外,也可以頭天晚上準備好讓孩子不知道的禮物。
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華人改進紅包文化似乎會經過很長的時間。中國大陸有很強勢的文明委、可以通過學校媒體宣導推行等。只要願意,很快就可推行得開。但要真正形成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除了包括適合孩子的節日歌曲,還需要幾代人的堅持推行形成積澱。
在紅包文化的異化沒有完全導正之前,應該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和花錢。尤其是讓通過紅包讓孩子擁有零花錢的狀況,逐漸過渡到,幫著做家務和社區服務來掙自己的零花錢。讓孩子養成好的理念和習慣,才是對孩子真正的關愛。
中國很多傳統節日傳統味道在逐漸變淡,華人特別是一些年輕人越來越熱衷過西方節日。出現這種趨勢不是因為中國的節日不夠回歸傳統,而是在尊重傳統的同時,沒有將這些節日與時俱進,賦予更多喜聞樂見的具有強烈時代感的文化娛樂元素。任何傳統在剛開始的時候都並非傳統。紅包文化形成改進共識和被成功改進之後,若干年後,也是一種傳統。筆者對未來春節的希冀就是紅包無錢,裏面只有濃濃的祝福、細緻的關愛、浪漫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