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來源於《倫敦新聞畫報》中國史畫100幅
太平天國事件。咸豐三年二月(1853年3月),迅速崛起的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改稱天京。拱衛南京的鎮江和揚州一度成為兩軍的爭奪之地,這幅版畫即反映清軍在鎮江和揚州抵抗太平軍的情景,但實際上不久以後這兩城即為太平軍所佔。太平軍發跡于兩廣,故亦稱“粵匪”。
英軍炮擊廣州城。“亞羅號”事件後,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決定報復。1856年10月,英國海軍攻佔虎門炮臺,炮擊廣州城,轟塌了一段城墻。廣東巡撫葉名琛拒絕和英國人談判,並關閉了廣州海關,停頓的貿易進一步惹怒了英國人,再次炮擊所燃起的大火吞噬了十三行和附近的民居。
英軍在廣州遇襲。1857年12月14日,皮姆中尉帶著十四名手下乘“巴特勃號”在廣州城西的珠江岸登陸,試圖蒐集清軍的情報,正要返回時被當地居民發現,雙方發生激烈的戰鬥,死傷慘重。15日,英艦對這一地區炮擊以報復,並有二百五十人的部隊登陸,燒燬部分房屋。
英軍在廣州遇襲。1857年12月14日,皮姆中尉帶著十四名手下乘“巴特勃號”在廣州城西的珠江岸登陸,試圖蒐集清軍的情報,正要返回時被當地居民發現,雙方發生激烈的戰鬥,死傷慘重。15日,英艦對這一地區炮擊以報復,並有二百五十人的部隊登陸,燒燬部分房屋。
清軍在大沽的防禦圖。為了阻止英、法等國大使走水路往北京換約,統管京津軍務的僧格林沁在大沽的白河口佈下層層防禦。1859年6月25日,被阻在河道內的聯軍艦隊和岸上的清軍炮臺發生激烈交火,最終英、法炮艦共有三艘被擊沉,三艘重創。
太平軍與英軍交火。按照原圖所配文字的注解,這是“天京”(今南京)的太平軍在向英國艦隊開炮。儘管太平天國在建立之初的外交政策就不成功,英法等國倒向支援清政府,但是在現存史籍裏似乎並沒有太平軍和北上的英法聯軍在戰場上正面接觸的記載,此圖所涉歷史場景猶待考證。
英軍的野餐會。1860年5月份,在大沽遭遇慘敗的英法聯軍重新集結兵力,英國七十九艘軍艦,一百二十六艘運輸船,兩萬陸軍,法國軍艦四十艘,七千六百名陸軍,相繼開赴,攻克舟山、大連和煙臺,並以其為基地和轉机站,準備向中國宣戰。儘管前線戰事即將爆發,英軍士兵們還很是悠閒。
關鍵的八里橋戰役。八里橋位於通州城西,是通往北京的咽喉重地。在英法聯軍攻陷通州後,僧格林沁組織重兵在這裡抵擋聯軍的進攻。這張版畫是畫師根據英軍的隨軍攝影師費利茨·比托拍攝的照片加以想像繪製的。原照片中並沒有戰鬥的情景。
北京城淪于西人之手。原圖説:10月24日,額爾金伯爵進入北京城,簽署大不列顛與中國之間的條約——我們的特派畫家繪製了這幅速寫。這張圖註明是根據《倫敦新聞畫報》特派畫師的作品製作,但是顯然不實,因為畫中右側遠處的景山方向不對,且安定門內大街也不似畫中那樣寬敞。
太平天國首邑南京天王府。南京的天王府最早是明代的漢王府,清代辟為兩江總督衙署,太平天國攻陷南京後這裡又被改建為洪秀全的天王府。後兩次失火,大部分建築不存,民國時這裡又被作為總統府。版畫上的天王府大門正是未被清軍破壞前的面貌。
同治皇帝的婚禮。1872年10月16日,是同治皇帝大婚的日子,按照清政府給駐京各國大使的照會,要求各位公使禁止本國的公民上街觀看婚禮儀式。這張版畫上是裝飾一新的皇后家宅大門,位於東堂子衚同內。
同治皇帝接見使臣。1873年9月27日,《倫敦新聞畫報》木刻版畫。(原圖説:中國皇帝在北京接見外國使臣)同治皇帝在宮中接見幾位前來中國赴任的外國使臣。這些外國人沒有行跪拜禮,這在乾隆時期甚至道光時期都是不可想像的。
同治皇帝祭天。1872年12月20日,《倫敦新聞畫報》的特派通訊員辛普森和其他五名外國人從天壇圍墻的一個洞裏偷偷溜了進去,因為第二天同治皇帝要在這裡舉行每年最重要的祭天儀式。《倫敦新聞畫報》連續刊登了多幅此次祭天儀式的版畫,都是根據辛普森及他同伴的回憶繪製的。
中國第一條鐵路。(原圖説:中國第一條鐵路通車——第一列火車從上海開出)1876年7月,怡和洋行未經清政府批准,在上海修建了中國第一條運營鐵路——淞滬線(吳淞至上海),全程十五公里。後來,清政府花費二十八萬兩白銀將其贖回並拆除。
巴黎世博會的中國館。(原圖説:巴黎世界博覽會,戰神廣場上的中國展館)1878年的世博會上,又一次出現了中國人的身影,這一次展示的重點依然是瓷器、絲綢和茶葉,不過這些商品對外國人總是很有吸引力。畫面中的外國人正高興地和中國商人談生意。
外國鴉片由上海入口。上海在取代廣州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港口後,佔其比例最大的進口商品就是鴉片。大型的貨船停靠在黃浦江中,鴉片的交易都是在這大船中進行。《倫敦新聞畫報》以圖畫的形式報道了這一骯髒的交易。
戰鬥中的淮軍。1894年9月8日,《倫敦新聞畫報》水彩畫絲網印刷。(原圖説:中日戰爭——李鴻章的歐式重型火炮正在發射)甲午戰爭中,淮軍成為陸地戰場的主力部隊,他們裝備著新式的武器,但最後仍然無法逃脫戰敗的命運。
李鴻章覲見英國女王。(原圖説:李鴻章閣下在奧斯本行宮覲見英國女王,向女王陛下轉達中國皇帝的問候)作為清政府的全權大臣,李鴻章從法國乘船抵達英國後,覲見了維多利亞女王。畫中的李鴻章戴著花鏡,向坐在椅子上的女王表達來自中國的問候。
日俄戰爭的俄國炮兵。1904年4月2日,《倫敦新聞畫報》水彩畫絲網印刷。(原圖説:冰面超載了——大炮和炮隊都掉進了冰水裏)為爭奪中國遼東半島的利益,1904年日俄兩國在中國的土地上開戰。當時歐美國家都站在日本一方,這張插畫描繪了俄國軍隊在中國境內遭遇的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