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s

Amazing pictures (23) Attractions (15) Drama (1) Funny pictures (15) Interesting (185) Joke (1) Local (10) Travel (17) 人生哲理 (119) 健康保健 (124) 傳說 (15) 勵志 (21) 名言 (18) 圖文 (83) 幽默 (45) 感動 (82) 散文 (155) 環境保護 (2) 生活體驗 (1) 知識 (47) 笑圖 (1) 笑話 (300) 美食 (6) 音樂 (51) 食色性也 (41)

Monday, October 27, 2014

十大奇異動物:惡魔蝙蝠很害羞


美國國家地理網站近日評選出了十大怪異動物,包括惡魔蝙蝠、獨眼鯊魚、殭屍真菌、吸血飛行蛙、迷惑搖滾變色龍在內的“怪物”紛紛榜上有名。



1 獨眼鯊魚
獨眼鯊魚
在墨西哥發現的一個罕見的鯊魚胎兒,身長22英寸(約合56厘米),只有一隻眼睛,長在頭部前部。獨眼鯊魚是美國“國家地理新聞”網站編輯評出的2011年十大詭異動物之一。實際上,這條鯊魚患有一種名為“獨眼畸形”的先天性疾病。包括人類在內的一些動物都會出現獨眼畸形。在母體外捕獲獨眼鯊魚還是​​第一次。傑克遜維爾北佛羅里達州大學研究鯊魚的生物學家吉姆-格爾雷切特表示,科學家此前就曾多次發現獨眼鯊魚胎兒。但他們一​​直未能在母體外捕獲獨眼鯊魚,說明這種鯊魚無法在野外存活很久。


2 迷惑搖滾變色龍
迷惑搖滾變色龍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6月公佈的一份報告,圖片展示的變色龍是最近在物種豐富的非洲島國馬達加斯加發現的。這種變色龍學名“Furcifer timoni”,好似一名迷惑搖滾歌手,因此也被稱之為迷惑搖滾變色龍。(迷惑搖滾是指裝扮重於音樂的搖滾樂風格。)世界自然基金會表示,發現這種多彩的新種變色龍令人感到非常吃驚,因為科學家此前曾對這種變色龍所在的北部雨林進行多次深入考察,尋找新種爬行動物。




3 白化活板門蛛
白化活板門蛛
據“國家地理新聞”網站11月報導,澳大利亞發現一種新種白化活板門蛛,令科學家感到震驚。西澳大利亞博物館館長馬克-哈維表示:“看到它的白腦袋,我差點被嚇倒在地。” 由於體內仍有一些色素,新發現的活板門蛛並不是真正的白化病患者。它的身體呈褐色,與其他活板門蛛一樣。這種新種蜘蛛體寬1.2英寸(約合3厘米)。在以一種新物種身份被描述前,它將一直被稱之為“白化活板門蛛”。




4 惡魔蝙蝠
惡魔蝙蝠
最近發現的一種蝙蝠,頭上和背上長滿黑毛,腹部則長著白毛,這種顏色對比讓它被形像地稱之為“惡魔蝙蝠”。在9月的一篇研究論文中,科學家報告了這一發現。科學家表示,儘管擁有一個令人恐怖的名字,但這種蝙蝠卻非常害羞。它們生活在越南的偏遠雨林棲息地,盡可能遠離人類。研究論文合著者、環保組織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生物學家尼爾-弗雷表示,如果被捕獲,惡魔蝙蝠也會變得很兇猛。他說:“如果把它放在手上,它會想盡各種辦法逃走。它們先是想辦法逃,而後是反抗。只有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它們才進行反抗。”




5 殭屍真菌
殭屍真菌
巴西雨林,殭屍螞蟻的頭部向外長出一根類似莖幹的物體,這根“莖幹”實際上是一種新發現的真菌,名為“Ophiocordyceps camponoti-balzani”。科學家3月表示,這種真菌最初被認為是單一物種,名為“Ophiocordyceps unilateralis”,但實際上有4個截然不同的種群,並且全部能夠對螞蟻進行精神控制。Ophiocordyceps camponoti-balzani能夠感染螞蟻並佔領它們的大腦,一旦螞蟻移動到最適於它們生長和傳播孢子的區域,它們便會痛下殺手,殺死螞蟻。




6 薄煎餅海蛤蝓
薄煎餅海蛤蝓
這種新發現的裸鰓亞目動物外形好似一個五顏六色的薄煎餅。科學家6月表示,在最近對菲律賓進行考察時,他們共發現數百種潛在新物種,圖片展示的海蛤蝓便是其中之一。




7 吸血飛行蛙
吸血飛行蛙
這種新種青蛙學名“Rhacophorus vampyrus”,生活在越南山地叢林地區。科學家1月表示,Rhacophorus vampyrus於2008年被發現,身長2英寸(約合5厘米),只生活在越南南部的霧林地區,能夠利用帶蹼的四肢從一棵樹滑翔到另一棵樹。蝌蚪通常長有口器,與喙類似。吸血飛行蛙的幼仔長有一對堅硬的黑鉤,從口器下方伸出,在青蛙幼仔身上發現這種“尖牙”還是第一次。




8 惡魔線蟲
惡魔線蟲
根據6月刊登的研究論文,這種線蟲在地下數公里處發現,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棲息地所在深度最深的動物。這個新種線蟲名為“Halicephalobus mephisto”,以《浮士德》中描繪的惡魔墨菲斯托菲里斯(Mephistopheles)的名字命名。科學家表示發現這種線蟲說明地下擁有一個豐富的生物圈,並且在很大程度上不為人所知。




9 深海玉鉤蟲
深海玉鉤蟲
新發現的玉鉤蟲種群,呈明亮的紫紅色,是最近在中大西洋海脊附近發現的,棲息地位於海底8850英尺(約合2700米)左右。根據11月發表的一篇論文,這種色彩絢爛的動物長有長長的“嘴唇”,幫助它們在食物匱乏的區域捕獲獵物。




10“刻薄鬼”水母
“刻薄鬼”水母
1月,科學家在美國佛羅里達群島海域發現這種新種水母,被形像地稱之為“粉紅色刻薄鬼”。這種水母長有數百根刺一樣的觸鬚,以其他水母為食。與其他Drymonema水母不同,“刻薄鬼”水母還會捕食月亮水母,淪為盤中餐的月亮水母幾乎都是成年個體。科學家1月表示,成年Drymonema水母大部分消化工作由在觸鬚附近搖擺的所謂“口臂”完成。口臂會滲出消化液,用於分解獵物。(孝文)

老北京的媽媽令兒

老北京人規矩多,規矩多禮兒就多,禁忌也就多,咱們就説説這老北京的禁忌,也叫媽媽令。





第一:“未出嫁時不許嘗生餃子餡”,如果嘗了出嫁時轎子掉河裏。


第二:“未出嫁時不準就著案板吃東西”。您要不聽説,非要就著案板吃東西的話,出嫁以後要是遇到訴訟官司或什麼驚官的事,必得由她作證。

第三:“未出嫁時不準就著飯杓吃東西”,否則一準嫁個黑臉女婿。

第四:“未出嫁時不許磨刀”要是磨了的話,準嫁個慢性子姑爺。

第五:“未出嫁時吃飯不許掉飯粒”,保不齊就嫁給麻子。這下明白了吧,敢情天下麻子都是沒過門的姑娘掉下的飯粒兒砸的。

第六:“不許坐掃把”,如果哪天不小心坐了,一不小心就得當著大伯子放屁。

第七:“不許把垃圾堆在門後”如果堆了,兒子生下來瞧嘴,招人笑話。

第八:“不許對著壺嘴喝茶”,見人説不出話。這還真是有一搭沒一搭的,現在婦女對著壺喝茶的難説沒有,但哪説話也都挺衝的。

第九:“懷孕不許受人磕頭,也不許給人磕頭”。這條好辦,因為現在誰也不磕頭了

第十:“不能喝濃茶、多吃醋”,等生孩子的時候難産;您非要喝濃茶、多吃醋等您不生孩子,歇菜的是時候再喝!

第十一:“正月不洗腳”,腌菜臭缸。不會過去用婦女的洗腳盆腌菜吧。

第十二:“正月不做鞋”,有邪事發生

第十三:“正月初七忌針線”,七仙女預示著連生七個女兒。

第十四:過年節忌針線”,否則以後過節就生病。

第十五:禁止婦女(尤其是孕婦、寡婦)參加祭神、祭祖活動。因為婦女屬陰,陰不能壓陽;孕婦係“四眼人”;寡婦“方死”了丈夫是戴罪之人,是守孝之人,是不祥之人。倘若衝撞了神、佛、祖先,即等於衝了“家運”。

第十六:從除夕家佛堂、祠堂起香之時起,即不接待婦女,雖至親亦如此,謂之“忌門”。婦女外出拜年,須待正月初六日開始。

第十七:除夕夜,是為諸神下界之時,人人必須恭謹行事,不得爭鬥謾罵,以免衝撞過路神靈。

第十八:禁説不吉利的話,言談中不得帶有“打、殺、砍、剮、破、壞、沒、輸、賠、光、鬼、病、痛、窮等等字眼。

第十九:小孩不準哭鬧、吵架。小孩不聽話,大人應好言相勸,不準打罵。

第二十:逢年節不準打碎盆、碗等傢具,否則即是破産之兆。如一旦打碎,當馬上説“歲歲”(碎碎)平安,及時進行“破解”。

第二十:逢年節不準掃地(否則會把財掃出去);不準倒垃圾和泔水(怕把財倒出去)。 

第二十:逢年節不準動刀、不準動針、不準動剪。 

第二十:元旦之日不準看病、吃藥,否則,一年到頭都會生病。 

第二十:元旦之日不準花錢,否則,一年都是受窮。但給小孩壓歲錢不在此例。 

第二十: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因“蒸”與“爭”諧音;“炒”與“吵”諧音;“炸”與“炸”(zhà)諧音;“烙”與“落”諧音。均屬不吉)。一律吃年前做好的年菜。 

第二十:有的家庭因受佛、道兩教禁殺生的訓戒,初一要忌葷,一天兩頓素餡餃子。説是大年初一吃一天素,即可代替全年(如此方便、簡而易行之善事,何樂而不為之)。 

第二十:新正忌空房。故新婚少婦不得在娘家留宿。 

第二十:俗雲“正不娶,臘不訂”。正月婚嫁,臘月訂婚,夫妻不能白頭到老。
第二十:正月,如有親友家送來報喪的訃聞,需撕破一角,作為破解,以除晦氣。

十:婦女在正月裏不做鞋,以避免“招邪”(“鞋”與“邪”諧音) 

:正月忌剃頭,否則死舅舅。
這些禁忌恐怕歸為迷信就有點太哪個了,怎麼説也是傳統文化和民俗,它是心理、願望和幻想。

德國, 一個台灣人的觀察筆記

二十多年旅德經驗,最詳盡的第一手社會觀察報告──這些德國做得到的事,換成在台灣,到底行不行呢?在歐盟多國紛紛陷入經濟困境中時,德國憑什麼依舊強大?德國明明是個鋼鐵作風的國家,為什麼可以催生出女總理?在世界各國猶豫核電去留與否時,德國憑什麼可以當機力斷的決定廢核?


本書作者威良旅居德國二十多年,在德國念書、就業、結婚生子,她以護理背景培養出的敏銳觀察力與高度人文關懷,以直指核心、犀利直白的文筆,為你剖析德國社會現況,帶你窺看德國政府是如何處理勞動權益、國民教育、能源與環保等問題,並對比剖析德國與台灣兩個世界。


★就業在德國
同樣面臨缺工困境,相較於台灣大開低廉外籍勞工大門,德國卻祭出外籍勞工薪資不得低於國內勞工的政策,以保障國內勞工在就業上的競爭力。就算勞工薪資成本遠高於台灣企業,德國企業一樣可以傲視全球。


★教育在德國
德國規定學前教育不准教幼兒算數、本國字母,更遑論外語,只訓練孩子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自立不耍賴。相較之下,台灣小孩從幼稚園就學習各項才藝,事事贏在起跑點上,而台灣大學以上學歷人數比,更是德國的數倍。然而台灣大學生的22K起薪,卻跟德國十六、七歲,正在職業訓練中的學徒,領到的實習津貼所差無幾。


★生活在德國
德國消費高,可是許多生活必需品卻與台灣相差無幾,房價甚至更便宜。德國人雖然看起來很冷酷,但對感情很誠懇;對朋友的定義很謹慎,但當你是朋友就絕對肯為你兩肋插刀。在德國人面前打嗝是很失禮的事,其嚴重程度就如同我們放了響屁一般不雅,但是擤鼻涕卻可以大聲到驚人還被誇很清潔乾淨?


★社會福利在德國
德國人的薪水在扣完稅與社福費後,只剩原有的一半。但因為在德國看病免費、上高速公路免費、學校教育從國小到中學免費,大學也多是免費的公立大學。老了之後還有淨所得六○~七○%的養老金。所以即使必須扣很高的稅,民眾卻能真實感受到「政府把他們的生活照顧得很好」。


★綠色能源在德國
自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引發核災後,德國立即停掉七個核電廠的運轉,連之前提過要延役的機組也一律免談。他們認為「安全比經濟發展更重要」,更用選票決定自己的安全保障。


★動物保育在德國
德國雞蛋的優劣分級,不是依品種而是以飼養的環境來做分類。德國人視狗為社會中的成員,所以狗可以上餐廳;由人用牽繩拉著時,也可以搭乘任何公共交通工具。而相較於台灣的動物收容所總是無情地將所內的動物賜死,德國是絕不宰殺健康及尚未病重到不能醫治的動物……


★從德國看台灣
台灣憲法雖然保障男女平權,但女性候選人仍是難逃性別歧視的種種攻訐,反觀德國,不僅選出了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女總理,在她的帶領下德國更突破重重經濟難關,也成就了女性自我實現的新典範。


確實德國跟台灣,一個是國土面積達35.7萬平方公里,執歐洲經濟牛耳的泱泱大國;另一個則是面積僅有3.6萬平方公里,經濟力敬陪亞洲四小龍末座的小島國。把這兩個放在天平上比較,就好比鯨魚對上小蝦米,確實沒得比。


但如果我們把德國當做巨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或許有天小蝦米也能成為強權霸王。本書的出版,就是期盼藉由向強國取經,讓台灣讀者能用嶄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走出台灣自己的路。


德語,很難嗎?(Ist Deutsch schwer?)
看看標題文字字面上的比較,哪個難?中文的比畫難,而德語則像豆芽菜一樣,要一個老外來看,他一定會說中文難;對不習慣豆芽菜的中文人士來說,一定覺得母語親切簡易。這是一定的道理,難不難都是相對的,只是看人學不學而已。


通常正統語言班出身的人,文法底子好,也較能讓人看得出是有念書的人。到底德語難不難?我覺得難,但不會比中文還難。若常在生活中使用德語,就會不斷地學到新單字。我認為若只能以有限的單字來表達的話,德語反而比英語容易多了。


很有意思的是,我發現德語與漢字在造字上有許多相同的基本結構,這讓我感覺到德語與漢語是有那麼點共同的造字原則。例如他們的「護士」(Krankenpfleger)這個字,就是用「生病」與「照顧者」合成一個字,使用兩個單字成為一個「護士」的字,與漢字用「護」與「士」來造字的原理很近。


如果以英文來說,我們就要多學一個全新的單字nurse,其造字原理完全不同。我個人的感覺是,德語的文法難,但要認得單字並不難。德語很多單字雖然很長,但都是幾個字合起來的,看起來長得恐怖,卻可從字面意思去推測字義,都是有邏輯可循的。


相對的,英文文法簡單,單字不長,但很多單字都是要學才會使用,不能像德語或漢語這樣靈活拼湊。德語與英語有很多相近的字,所以有英文基礎的人來學德語,就一點也不難了,只是德語的文法比英文規定多許多也更嚴謹。


劉威良

1967年出生台北,1991年到德國,1996年定居德國迄今。中山醫學院(現中山醫學大學)護理系畢業,德國帕德伯恩(Paderborn)成人教育學系肄業,現於瑞士蘇黎世應用動物行為與動物心理學研究所進修動物輔助治療活動。曾參與《夢想德國:為什麼德國人可以打造完美賓士,還有時間優雅逛花園?》一書撰文。

幽默 - 親爱的

台大一知名教授作鄉野調查,問一老農:愛情與婚姻的區別
是什麼?

老農不加思考隨口就答:
其實很簡單,您今天和她睡了,
明天「還想」和她睡:這是「愛情」。
您今天和她睡了,明天「還得」和她睡:這就是「婚姻」。

教授既慚愧又崇敬地望著老農自言自語:多精闢啊,
這可是我研究了大半輩子的世紀課題啊!

原來今天做了,明天「還想」做:
就是「事業」。
今天做了,
明天「還得」做:就是「職業」。

喝完一攤「還想」喝: 就是 「朋友」。
喝完一攤「還得」再喝:就是「客戶

實歲" & "虛歲"
最聰明的區分*****!

*實歲,是你從媽媽身體出來的那天開始算的*

*虛歲,是你從爸爸身體出來的那天開始算的*

哈哈〜有道理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

*男人、女人的妙比*

*女人好比梨,外甜內酸。*
*吃梨的人不知道梨的心是酸的 , 因為吃到最後就把心扔了,所以男人從來不懂女人的心。*

*男人就好比洋蔥,想要看到男人的心,就需要一層一層去剝!*
*但在剝的過程中,你會不斷流淚,剝到最後,你才知道洋蔥是沒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賺得最多*
*某次經濟學教授上課時談到:「同學們,外勞對台灣的影響很大,你們猜那一國的外勞賺走台灣最多錢,是泰勞、越勞,還是菲勞」*
*某生搶先回答:「麥當勞」*

一新兵早上去廁所,
發現有一顆蛋變成綠色了,
害怕的不得了,
去找軍醫檢查,
軍醫一看說:
「憑我多年的行醫經驗,真沒見過如此怪病,
我看安全起見,割了吧!」

新兵想:至少還有一顆,保命要緊,就同意割了。

過了幾天,
新兵上廁所又發現怎麼另一個也變綠色了?
於是趕忙來找軍醫。
軍醫再檢查,又說:
「憑我多年行醫經驗,這可能是已惡化了…
小夥子,保命要緊,還需再割。」

新兵一想:也只好如此了。

可是沒過幾天,
新兵發現怎麼連小弟弟也變成綠色了?
他絕望地跑去找軍醫。

軍醫一聽到這事,
立馬去請出最資深、最有經驗的老軍醫,
老軍醫到現場一看,
沉思了一會說:
「憑我多年的行醫經驗……

你這…

你這……

你這………

應該是…

軍用內褲褪色!!!」

記者訪問年紀最大的模範夫妻~~
記者問:大爺,您都八十多了,
還叫老伴親爱的,請問您是怎麼做到的?
大爺:唉~別提了,
前幾年突然忘記她叫啥了,又不敢問....」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十年前一個窮苦大學生郝武德,為了付學費,挨家挨戶地推銷貨品。到了晚上,發現自己的肚子很餓,而口袋裡,只剩下一個小錢。他在大街上猶豫徘徊了半天,終於鼓起勇氣,敲響了一戶人家的門,準備討點飯吃。


然而當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孩子打開門時,他卻失去了勇氣。他沒敢討飯,卻只要求一杯水喝。女孩看出來他饑餓的樣子,於是給他端出一大杯鮮奶來。


他不慌不忙地將它喝下,然後問道:『我應付您多少錢?』而女孩的答復卻是:「你不欠我一分錢。母親告訴我們,不要為善事要求回報。」他懷著感恩的心,向女孩深深地鞠了一躬,真誠地說道:「那麼我只有由衷地謝謝您了!」


當郝武德離開時,不但覺得自己的氣力強壯了不少,而且對人生的信心也增強了。他本來已經陷入絕望,準備放棄一切的。

十年後,有個女人病情危急。當地醫生都已束手無策。家人終於將她送進大都市,以便請專家來檢查她罕見的病情。他們請主任醫師郝武德博士親自來診斷。當他聽說,病人是自己的家鄉某某城的人時,他的眼中充滿了奇特的光芒。他立刻走向醫院的病房。當他來到病人的床前時,他一眼就認出了她。他決心盡最大的努力來挽救她的生命。

從那天起,他特別觀察她的病情,查閱了所有的文獻,併發帖向全世界同行諮詢。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讓她起死回生,戰勝了病魔。最後,批價室將出院的帳單送到郝武德手中,請他簽字。醫生看了帳單一眼,然後在帳單邊緣上寫了幾個字,將帳單轉送到她的病房。

她不敢打開帳單,因為她確定,她可能需要一輩子才能還清這筆醫藥費。當她打開帳單看到帳單邊緣上的一行字:「一杯鮮奶已足以付清全部的醫藥費!」簽署人:郝武德醫生。
她的眼中頓時盈滿了淚水,她心中感動地祈禱著:「上帝啊!感謝您,感謝您的慈愛,藉由眾人的心和手,在不斷地傳播著。」


這就叫『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讓我們時刻有感恩的心吧!謝謝身邊給你一點幫助的人!正能量學會善緣,感恩!




Thursday, October 23, 2014

東歐名模 - Ginta Lapina





















曾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提供鈾原料 神秘712礦

衡陽712鈾礦是國防保密單位,通信地址為“衡陽市20號信箱”,地圖上難尋其蹤。1958年建礦,1985年停産,2003年破産,2010年起,大批職工陸續搬遷至衡陽市。在首顆原子彈爆炸50週年之際,透過礦區俱樂部內緊鎖的門縫,已難見往日的喧囂。






  礦區俱樂部建於1964年,俱樂部裏面有乒乓球室、電影院、閱覽室、廣播站。曾經這裡人頭攢動,每天清晨,在《東方紅》的樂曲中,廣播員用甜美的聲音把人們喚醒,傍晚,踏著《我們走在大路上》的節奏,人們返回家中。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時至今日,這裡已是雜草遍佈。









  工農兵服務部大樓建於1963年,功能類似于現在的購物中心,曾經,礦區職工和附近農民都在這裡購買生活用品。夜色下,工農兵服務部大樓映襯在樹叢間顯得格外古樸,讓人肅然起敬。









大部分職工都從宿舍搬了出來,只有極少部分人仍住在裏面。人多時,一間13平米的宿舍裏住著4個人。這裡獨門獨戶,衛生間設在走廊,吃飯都是憑票去食堂吃。









在礦區田字佈局的中軸頂端,坐落著一座烙有蘇聯特色的建築,礦黨委辦公樓。該建築建於1960年,外墻面被粉刷成了紅色,部分紅色漆面剝落後,露出的磚紅色讓這建築顯得更沉穩。歲月並沒有沖刷掉建築固有的氣質,屋舍儼然,厚實肅穆,現在這裡有還有專人看守。









這裡曾是礦區消防駐地。消防屋建於1960年,紅磚砌成墻壁,紅瓦覆蓋屋頂,大尖頂透露著典型的蘇式建築風格。曾經這裡駐紮著10多個消防隊員和4輛消防車。在礦工鄒明全的印象中,礦區很少發生火災,所以消防車很少出動。









冰棒室建於1964年,專門給礦區職工憑票領取冰棒。一個職工每年有近400張冰棒票。如今,冰棒室的周圍長滿了雜草,倒下的半截樹梢仍然遺留在屋頂。









712礦職工醫院建於1961年,2011年,醫院整體搬遷到大華社區。經過50多年的風風雨雨,醫院外表依然完好。老礦工謝高就説,這個醫院承載了太多的回憶,當年,自己在礦井下手指和腿部受傷時都是在這個醫院醫治的,同時,他也親眼看著自己的礦友在這家醫院一一離去。









2014年9月7日,712礦職工醫院內的走廊空蕩蕩,一株野草孤零零地長在門邊。人去樓空後,這所醫院永久地保持著安靜。









這裡是712礦到衡陽的簡易班車站,每天有四趟班車開往衡陽市。車站旁邊是一家小餐館與小賣部。









老礦工鄒明全説,這裡是一片礦工墓地,掩埋著是離世的工友。如今,黃綠色的野草早已把山坡上的墓碑擋住。









從生活區到第二工區的路已經雜草叢生。到了80年代末,712礦慢慢地不再開採了,最終停産並將井口全部封閉。712礦與很多軍工企業一樣,開始了“軍轉民”的歷程。原二工區的廠房被改成一家“鈣廠”。









1996年,二工區的“鈣廠”也倒閉了,只剩下殘破的煙囪和生銹的設備。









鄒明全,72歲,一線老礦工,1969年從部隊轉業到712礦,1996年退休。剛來時有點後悔,挖礦又臟又累,並且十分危險,但良好的待遇,較高得工資,受人尊敬的氛圍,慢慢讓鄒明全適應了這邊的生活。這裡既有鄉村的寧靜又有城市的繁華,不過現在繁華難覓。









謝高就,74歲,郴州人,一線老礦工,1958年來到712礦。剛到這裡的時候,都是睡在野外打地鋪。這裡的蘇式建築,都是他們一磚一瓦砌上的。1965年開始,這裡的條件才慢慢好起來,待遇也提高了,每個月有白酒一斤、白糖一斤半、茶油一斤半、豬肉八斤,每天有一杯牛奶。









 武知生,77歲,一線老礦工,1964年來到712礦,1992年退休。武知生家裏還保留著唯一一套當時挖礦時穿的工作服和安全帽。712礦停産後,武知生的老伴花了15元從衣物倉庫買下這件套工作服。這些衣物現在一直放在箱子裏留做紀念。









周詩明(音譯),69歲,韶山人,一線老礦工,1969年來到712礦,2002年退休。他一個人住在老宿舍樓裏,腿部受過傷,有風濕,走路十分緩慢,目前只能邁著小步移動。









劉方元,83歲,一線老礦工,1964年來到712礦,1982年退休。讓劉方元最引以為豪的事跡,是他曾經被選為712礦的勞動模範,在1972年和礦區十幾名勞動模範一起,在北京受到周總理的接見。









趙冬娥,76歲,礦工遺孀,老伴董冬芳在2009年過世。趙冬娥低矮的房子前長著一顆粗壯的梧桐樹,這棵樹陪伴著她度過了近半個世紀。41年前,剛來到礦區的趙冬娥,從別的梧桐樹那砍了一個樹枝,插在了自家門前,時間一晃而過,門前的小樹苗長成了蒼天大樹。









劉西保,76歲,一線老礦工,17歲就在附近挖礦,1958年來到712礦,1993年退休。1986年712礦封井後,他就外出打工了,當時單位還會每月發放75%的工資。第一次見到劉西保時,他正在宿舍樓間的空地上種菜。退休後,他就靠種菜打發時間。









楊時金,76歲,一線老礦工,1964年來到712礦,1993年退休。楊時金患有肺氣腫,呼吸缺氧,2009年買了一台價值3000元的供氧設備,楊時金每天要靠設備吸氧4到5小時。









羅友榮,79歲,武裝連指導員,1976年從8038部隊轉業來到712礦,是712礦的武裝連指導員,當時手下有90多名士兵。









段銀玉,79歲,一線礦工,1959年從部隊轉業到712礦,1992年退休。因為經常去地裏清理雜亂的草叢,段銀玉平時身上都會帶著一把鐮刀。現在,段銀玉每天都會去自己種的菜地裏看看,他在地裏種了紅薯、油菜等蔬菜。






去印度才領悟,其實人生不用那麼急

林懷民

我年輕的時候讀過一本書,叫《悉達多》,另一個名字叫《流浪者之歌》,作者是德國文學家赫爾曼‧黑塞。悉達多是佛陀的名字,但這本書講的不是佛陀的故事,它講一個婆羅門的年輕人,養尊處優,長大後他出家了,學了所有的法門,但他覺得學這麼多法門沒有用。於是,他離開了他的師父,回到城市裡。

在城市,他學了做生意,做得很成功,又遇到了一個城裡最紅最美的妓女。但他還是不滿足,覺得這些事情都是錯的,於是離開自己美麗的家,來到河邊,河上有一個舟子,你跟他說什麼,他都笑一笑不說話。


在河邊,他聽到河裡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在對他說話,高興的、悲傷的,人世的百態都在說話。於是,他決定要做一個划船的人,做舟子的助手。後來,很多人都來找他們,來看他們的微笑、他們的緘默。

1994年,我帶著這本書去了印度,我不知道為什麼要去菩提迦耶。當時我在新加坡演出,看到報紙上有一則廣告,上面寫著「印度,它是聖土」。然後,我就抵死要去了。

剛去印度,是一個很恐怖的經驗,和以前的旅行完全不一樣。因為所有的生老病死都在街上發生,印度的古跡非常漂亮,但街上有很多乞丐,很多窮人。


剛開始不知道怎麼辦,面對這麼多伸出手的人,每一天都是很大的煎熬。這是對你良心很大的挑戰,一個很大的考驗。我們都覺得自己是好人,是人道主義者,有悲憫的心,但問題來了,你要給多少錢,要給多少人。我每天在那種狀況下,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

有一天,我在火車站,突然跑來一個小孩,五六歲,髒髒的,還拖著一個兩三歲不太會走路的小孩,他一直扯著我的褲子喊擦鞋。我穿著運動鞋,根本不用擦,但也沒辦法,只好說好,他就蹲下來給我擦鞋。我很不舒服,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擦完後,他只要很少的錢,我給了他10塊錢,告訴他不用找了。當時,那個小孩抬起頭,看著我,像太陽一樣笑起來,一直跟我說謝謝。我看著他拖著弟弟一邊跑還一邊回頭對我笑,然後,就站在火車站哭了起來。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解放。

印度是一個很有趣的地方,印度人幾乎跟所有的動物生活在一起,他們和自然完全和平共處。有時場景非常神奇,比如你會在夕陽下的貧民窟,看到孔雀路過,然後就在街上開屏了;你在火車站,就看到牛跑到了月臺上。看到這些,會覺得很感動。

在印度,火車如果晚點6小時,那是正常情況,晚點13小時才算晚了。不過,印度的火車比起印度的飛機,算是太準時了。剛去印度的時候,我會很生氣,老是去催去問,火車到底什麼時候才來,每個人告訴你的都不一樣。


但去了一段時間後,我就安穩下來。從那天開始,我覺得印度的火車一定會來,飛機也一定會來,我們幹嗎這麼急呢?人生可以不必那麼急。所以,我在印度的月臺上讀了很多很多書。這是印度教我的第一件事。


我們生活在一個非常繁忙的時代,總是塞車,總是一天到晚急得不得了,我們要效率、要利潤。但其實我們不用那麼急。

坐著火車,我去了一個城市,叫瓦拉那西,那裡是印度教的聖地,在河邊,很多孤苦無依的人都要去那裡,爬都要爬著去,因此,那裡每天都有很多人,乞丐和生病的人最多。每天都可以看到,人們在河邊把屍體火化了,將骨灰撒到河裡,而過了兩百米,又有很多人在河裡洗澡,喝河水,因為是聖水。

在河邊,我看到這一切嚇壞了,水是黑色的,很髒。河上有船,信徒們將花朵和蠟燭撒在河裡,花朵、蠟燭都在水上漂著,漂著漂著就漂來一具燒了一半的屍體。當時,太陽非常大,我站在河邊,過了很久,感到非常非常開心,非常感動,眼前的河就像媽媽一樣,養生送死,生死是這樣自然,通通在一起,想想這何嘗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這一切是在我們的文化、我們的世界裡看不到的。我們的文化逃避了死亡,掩飾了死亡,生病和死亡我們是藏起來的,等到真的死了,我們又會把它美化。

我特別感動,感到它幾乎改變了我的一輩子。人本來就是這麼簡單,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有的事情都是有枯有榮,春夏秋冬、四季輪迴,然後人走了,回到水裡。

離開菩提迦耶之後,我想我的人生改變了。第一個收穫是不著急,第二個收穫是沒有什麼叫作成敗(真的是:是非成敗轉頭空)。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我的舞蹈分享給更多人,盡我最大的力氣去分享。


在人類歷史上,實現財富的均分是很難的,但我想,至少精神的均分應該可以吧。所以,我回家之後,像做夢一樣,就編了《流浪者之歌》這支舞蹈中很安靜的一部分。(三三╱摘自《文苑》2013年第11期)

笑話 - 如果謝依涵、李宗瑞、鄭捷、魏應充四個人關在同一間舍房?

愛情恰恰







如果謝依涵、李宗瑞、鄭捷、魏應充四個人關在同一間舍房,不知道會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況。

中午用餐結束。

「魏董,我泡了咖啡給你喝呦~」謝依涵端著咖啡,靠上魏應充,右手上的咖啡匙,不斷地在咖啡杯裡攪拌著,還刻意彎腰,露出微乳溝。

「不用了...不用了....」充哥雙手合十婉拒。「妳也算小有名氣,我知道妳。」魏應充客氣的回道。

「大家關在一起也是緣分!來!我請大家喝香檳!」。不改富少習性,即便是在獄所,李宗瑞仍然像在夜店一般,熱情地招呼大家。


「依涵,喝一下喔!」李宗瑞一邊講,一邊把手機架好,開啟錄影模式。此時,他瞄到了一個紅色的身影。


「你拿水果刀幹嘛?」


「切水果給大家吃....」鄭捷緩緩回道。


四個人各據一角,整間舍房瀰漫著爾虞我詐、你搞我、我搞你的氛圍。


忽然,謝依涵臉色發白,直冒冷汗,雙手捧肚;沒多久,李宗瑞和鄭捷,也出現了相同的症狀。


唯獨充哥一人,沒事兒的端坐一角。


「魏董,你........」三人面容扭曲看著魏董。


「呵呵.....」充哥放下手上的「靜思語」。
.

.
.
.


.

「看守所也是用我的油啊!年輕人,你們還太嫩。」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Wednesday, October 22, 2014

Rammstein - Du Hast

Du Hast

         You have ... You hate
Do you want to love and respect each other and to remain faithful, until death separates you?





走完106歲人生路宋美齡去世十一週年 後半生罕見照片

1949年5月,52歲的宋美齡移居台灣,開始了她後半生的生活。相比于前半生叱詫風雲,後半生的宋美齡為人陌生。但與多數人的記憶不同,她從未在媒體的視野中走遠,直至離世。編輯/聞烜









宋美齡,出生於1897年3月5日,蔣介石的第四任妻子。二戰前後,她斡旋西安事變、遊説美國支援中國抗戰、出席開羅會議,對中美關係影響深遠。1949年5月,52歲的她隨蔣介石移居台灣,開始了後半生的生活。圖為台灣時期的宋美齡,蔣經國服侍其穿衣。CFP









初到台灣,宋美齡對外交熱情高漲,多次往返于台灣和美國之間。圖為1950年8月7日,在參加完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會議之後,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親吻戴著白手套的宋美齡。AP









1950年1月13日,宋美齡訪美後回到台灣,繼續影響台灣政治生態。她在台灣境內建立了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等組織,權力漸漲的同時,媒體也頻頻拍攝到她的家庭生活場景。圖為1953年,宋美齡在台灣的居所。CFP









1955前後,宋美齡與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坐在石墻上。宋美齡與蔣介石未生育子女,僅將蔣經國作為養子。蔣經國與宋美齡年齡僅相差13歲,蔣介石一直叮囑蔣經國孝順宋美齡。Getty/HultonArchive









1954年,蔣介石當選“總統”,宋美齡作為“第一夫人”,成為美國和台灣關係穩固的一個重要因素。圖為1955年6月6日,蔣介石在主持國民黨軍隊檢閱時,宋美齡、與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藍欽的夫人(中)隨行陪閱。









圖為1958年1月4日,宋美齡出席中華民國防務協會及所屬第一結核病防治所的成立儀式。當日即席選舉理事,宋美齡當選其中一名理事。









 1958年,金門炮戰發生,台灣島內局勢進入緊張期。圖為1961年11月21日,宋美齡用望遠鏡觀看代號“光武”的軍事演習。









1961年,宋美齡與蔣介石抱著蔣經國的孫女蔣友梅。由於同愛畫畫,宋美齡對蔣友梅非常喜愛。晚年宋美齡曾長期居住于士林官邸,蔣友梅也在士林官邸住過6年。CFP









1961年9月1日,宋美齡在台灣陽明山舉行宴會,與學者共進晚餐,宴會上宋美齡在抽煙。Getty/TimeLife/JohnDominis









1961年9月1日,蔣介石和宋美齡。Getty/TimeLife/JohnDominis









1965年9月7日,宋美齡訪問美國紐約,在卡萊爾酒店接受記者採訪,這是她6年以來首次訪問美國。當年,她和蔣經國訪美,希望美國支援“反攻大陸”。Corbis









1969年1月1日,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一個慶典上面露疲態。這一年7月,蔣宋遭遇車禍,蔣介石身體開始每況愈下,一直到1975年逝世,蔣介石很少再出現在媒體視野中。Getty/NationalGeographic/Frank&HelenSchreider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因心臟病去世,這在心理上給宋美齡極大打擊,政治上宋美齡的影響也大不如前。圖為1975年4月16日,台北,宋美齡、蔣經國及蔣緯國走在蔣介石的靈車後。AP/UDN










蔣介石逝世後,蔣經國接掌國民黨主席,接掌黨政軍大權,宋美齡的地位略顯尷尬,於是在1976年,宋離開台灣,定居美國。除弔唁蔣介石外,其餘時間只在台灣做短暫停留。圖為1976年4月2日,宋美齡從美國返回台灣,蔣經國登機攙扶迎接。










1976年4月4日,蔣介石逝世週年追思會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行,宋美齡與蔣經國、蔣緯國等人一同哀悼。1988年,蔣經國去世,宋美齡以中評會主席團主席身分發表“老幹與新枝”演説,這是她在台灣公開政治場合最後一次發表演説。









1975年9月,宋美齡到達美國後住進紐約長島蝗蟲谷,客居11年。在這期間,宗教信仰成了她的生活重心。1995年,美國華盛頓,美國國會特意為她舉辦慶祝二戰結束50週年的酒會,接近百歲高齡的宋美齡發表了演講。AFP









1996年3月11日,紐約長島,宋美齡出現在公共視野中,她剛剛過了99歲的生日。AP/MartyLederhandler









2000年1月3日,“蔣夫人宋美齡暨書畫名家千禧聯展”在紐約揭幕,102歲的宋美齡參與畫展。次年,好朋友張學良、陳立夫先後去世。當地時間2003年10月23日,宋美齡也在美國寓所逝世。









宋美齡年齡橫跨三個世紀,但晚年一直不肯寫回憶錄,直到去世,都沒有自傳問世。圖為宋美齡104歲生日留念。CFP









1994年,孔家二小姐孔令偉逝世,弔唁期間宋美齡提到,“我沒有回憶錄,我也沒什麼好回憶的:我最好的時光是年輕時候上學的那段日子。回國之後國內狼煙四起,嫁給先夫就是忙於抗戰、內戰,奔波操勞,都沒什麼好回憶的。”宋美齡認為沒什麼好回憶的,被大家銘記,但過後的生活,卻少被人提起。REUTERS/SimonKwong